【葑溪学堂·教师阅读】风雨有时,读书无止——娄葑实小青年教师2022年第十四次读书活动
疫情当下 静心居家
风雨有时 读书无止
慢下来
尽享字里行间的读书兴味长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分享者:万盼盼
书中摘录
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
把什么问题都说清楚了,反而什么也没有了,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
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
阅读感悟
初拿到他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虽已满头华发,但身上散发出阳光、亲切的气息,那是洗尽铅华后的泰然自若。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丽,时有山泉相和,时不时在心灵之中激起几朵浪花,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省自己。我虽在教学生涯中走到第七个年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但对于怎样教语文,仍是出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我常常边读边思考,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一个个方块字?词语?课文?故事?于老师认为,语文教育不能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归根结底,小学语文根植于听说读写和良好的习惯,这些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读”和“写”更是“常”中之“常”。读不仅仅是读课文,还要读大量的优质的课外书。朗读是小学语文的法宝,于老师一再强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老师备课时要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由读流畅到读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于老师列举了很多课堂上的例子,无论是学生询问关于词语的意思,还是句子的意思,于老师都会拿出他的法宝,引导学生读,结合上下文去读,一遍不行,两遍……只到学生理解为止。这就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他不慌不忙,不着急给学生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和等待。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再读一读,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温儒敏谈读书
分享者:陆环宇
书中摘录
现在社会心态浮躁,大家没完没了的忙,难于沉下心来读书做事。但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现实的需求是有的,但是要保留一份清醒、一点距离,免得被被动地全部卷进去。喜欢读书,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这太重要了。在这种状态中,会有成就感,同时也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倦怠。
阅读感悟
翻开书,第一篇文章就是《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这也应和了温教授一再强调的“阅读很重要”的理念。第一章节开宗明义提出“阅读:快乐至上”的观点,的确,快乐是阅读的源泉。正如温教授所言,我们“现在那种一切指向高考的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很枯燥、很累人的”,毫无快乐可言。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应付考试,这样应运而生的就是各种阅读技巧和答题套路,哪里还有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由于“他们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即使把学生送进了大学,也不能说是成功的。”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一步提高阅读品味,努力做孩子们阅读路上的“点灯人”,照亮每一颗平凡的“读书种子”。
教育的情调
分享者:庞倩
书中摘录
当成年人不再仅仅是孩子们努力模仿的行为榜样,而成为真正的榜样,以身示范教给孩子们伟大的价值和信仰时,他们对孩子们的人生就起到了教育作用。
阅读感悟
范梅南说: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这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起着决定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古已有之“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我也时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自己。
我觉得一个人真的热爱教育,喜爱学生,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时时刻刻为孩子着想,比如备课时备学生学情,教育学生时考虑学生的体验,教学时以学生终身成长为目的,同时常常会不自觉的营造一种“共情”世界,用尽心思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道理!
教育的情调是什么?我觉得教育的情调是用我们的爱在教中让孩子成长,在育中让学生成人,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更好的老师!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吧,“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古诗课
分享者:顾宇星
书中摘录
大自然能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一个从来没有看过萤火虫的儿童,读到文学作品中写萤火虫的段落,就想象不到那种梦幻般的浪漫,很难有生动的联想。茂密的森林,布满落叶的小径,莽莽苍苍的群山,一望无际平原上的落日,这些都能丰饶我们的情感。
阅读感悟
本书的序言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到底要不要学古诗词?背了古诗词有什么用?”庄子说:“无用即若大用。”《周易》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跟孩子们讲这些并不管用,我们也不必在孩子面前过分夸大古诗词的重要性。从来不认为有什么人文学科是非学不可的,少读几首古诗词并不影响孩子们吃得开心、玩得尽兴,只是错过它们的遗憾程度有所不同。
中华文化是诗性文化,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诗歌伟大而常新的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珠峰。古诗词中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瑰丽景象,有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江南风光,再加上朝辞白帝、千里莺啼、万里云罗、漫卷诗书、笑问客来......错过它们实在是一件极其遗憾的事。因此,帮助每一个孩子爱上古诗词,在趣味盎然中品味诗词音韵之美,中华文化之美,让童年里少一些“遗憾”,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责任与使命。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能诵读优秀诗文,领悟诗文大意。主要是能背诵50至60篇优秀诗文,以及默写一部分。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必须能背诵并默写,而忽视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这也导致了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甚至觉得它们面目可憎。朱光潜先生曾感叹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青年尚且如此,何况是小学生呢?故事实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每位诗人都是一段传奇,每首诗词背后也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故事。在平时的古诗词课上,多穿插一些故事,实在是激发兴趣的好办法。
其实近些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作家在讲古诗词故事,也读过不少,但猫爸的这本《古诗课》还是自有其魅力。首先,猫爸在讲故事时没有为了博眼球而胡编乱造,也没有刻意追求搞笑、油滑甚至恶俗,字里行间对伟大的诗人、诗作有着一份敬畏。比如在讲李绅时,他说:“关于李绅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是说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顿要吃一盘子,一顿就要宰杀活鸡三百多只。但实际上这是没有根据的谣传,不可相信。”其次,猫爸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讲故事时心中有孩子,重点是在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根本上还是为了让孩子愿意去诵读、去积累优秀诗词。例如在《寻隐者不遇》一节中,当我读到“隐士还有一个派头,是必须在房子周围种上竹子啊、松柏啊、梅花啊、香草啊等植物……象征着隐士的品格。所以,诗的首句就说‘松下问童子’,如果改成‘苹果树下问童子’,就没有意境了”,不禁会心一笑,课堂上要是讲给孩子们听也一定能引发他们的一阵笑容。
如何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穿插好故事、讲好故事,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深入研究,大有可为。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学生有了兴趣,阅读古诗词就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从小就对诗意的、美好的事物有了一份憧憬和向往,在眼前的一方天地之外拥有了整个世界。
草长莺飞,淑气和暖
在「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美好季节里
虽然为了疫情防控
只能驻足室内
欣赏晴窗外的春光明媚
但读书,就像穿过暗夜的微光
在书的世界里
没有庙堂之高,没有江湖之远
没有灵魂的卑微,更没有亘古的孤独
惟有至纯的真情在诗和文章的扉页里绽放
满腹文思在风与时间的缝隙里飘扬
图文:顾宇星、万盼盼、陆环宇、庞倩
美编:顾宇星
审核:沈加云
发布:沈加云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