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溪学堂·教师阅读】“音”为有你,让课堂“声”入人心——娄葑实小青年教师2022年第十五次读书活动
书籍给予人类营养,
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书籍是知识的海洋,
它能带我们去各种各样的地方,
能让我们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美好。
领读者:钟伶
【书籍介绍】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喜欢音乐,每一个人都离不开音乐,音乐无处不在,这就理所当然地使人们都认为音乐课好上。但据调查学生对教材中的音乐不感兴趣,那么,怎样上音乐课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书从融入游戏、创设情境、多元组合、合作探究、有章可循五个角度阐述了如何上好音乐课。
【阅读感悟】
课堂上,教师不是直白地“教”,是智慧的引导者,是平等的合作者;学生也不是沉闷地“学”,是主动的参与者,是音乐的享受者。书本上一个又一个好的建议告诉我,要用教材来创造,让课堂充满魅力,既要立足于教材,也要跳出教材,多动脑筋怎样以简单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音乐,而不是死板地教唱。
领读者:郑月亮
【书籍介绍】
我读的这本书是《音乐的经验一重新思考音乐教学与学习》,本书的作者们既有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教授,也有学前至高中的普通音乐课教师,还有城区中学乐团的指挥,他们的眼光比较全面,看待音乐教育事业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他们审视当今变革的迫切需要,提供适用于当今音乐课堂的教与学的实践方式,致力于引进新的方法,让学生更能融入全面的音乐学习,书中的部分观点,以及音乐教育所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能与我国目前音乐教育的情况互相关照,彼此借鉴。不过,书中的学者也认为,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批判性与因地制宜的反思,的确,我们应该从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的具体情况出发,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吸收国外音乐教育的先进思想,探索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阅读感悟】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现在的音乐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启自主学习的心智、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的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一名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教师应善于体会蕴藏在学生内心中渴望同外部世界交流的主动性发展潜质,多给学生一些权利、一些机会、一种条件、一些空间。
领读者:夏帅
【书籍介绍】
《养成习惯就是教育》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经典著作。 此著作分为四大部分:“教育与习惯”“青年与环境”“家庭与学校”“文艺与生活"。 教育与习惯”一章,侧重于启发学生高效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读者指明了学习的目标,有助于其端正学习心态。
【阅读感悟】
从古至今“教育”的话题从未停止过。古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有魏书生先生:“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今日又拜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养成习惯就是教育》一书,感悟颇深,收获良多,特与大家分享。著作分为四大部分:“教育与习惯”“青年与环境”“家庭与学校”“文艺与生活"。可能是作为音乐教师的缘故,其中“文艺与生活”一章给我印象最为深刻。
叶老这样写道:“感染、激动、团结、组织,都是人群间重要的事项,而音乐却有达成这些事项的直接作用。”是啊,这说的就是音乐的魅力!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今年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上的“马兰花合唱团”。在那个偏僻又贫困的马兰村,是音乐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小山村。支教教师邓小岚用音乐把孩子们团结到了一起,学乐器、排合唱,艰苦条件下,山里孩子的眼睛,也渐渐闪着希望的光,通过合唱他们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在世界最瞩目的奥运会的舞台绽放光彩!我相信,音乐改变的不止是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音乐若能在各方面多多利用,其对于教育的效果自当不可限量”。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撰稿人:夏帅、郑月亮、钟伶
美编:沈加云
审核:沈加云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